澳洲辦事處

新聞稿 60210

新聞稿

2006年02月10日 

歷史雪梨港灣大橋v.s. 現代水岸高雄橋
一場跨越時間、空間的港灣城市橋樑會
澳洲已故攝影大師-亨利莫勒珍貴作品首次呈現南台灣

為歡迎各國與會城市市長及代表訪台參加「2006水岸城市高峰論壇」,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特別與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合作,於2月10日至24日在市府中庭舉辦「港灣城市橋樑會—高雄橋vs.雪梨橋」影像展,除了展出高雄愛河上多座美麗橋樑的迷人風貌外,更首次將已故澳洲攝影大師亨利莫勒(Henri Mallard)【註】之雪梨港灣大橋建築記錄攝影展介紹給台灣的民眾。這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國際港灣城市橋樑會,將帶領民眾回顧這個歷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之一的大橋,在當年建造的過程及完工啟用時的珍貴鏡頭,比照同為海港城市的高雄大橋現代照片,一昔一今,呈現不同的觀賞趣味。

澳洲的雪梨是全世界第一個迎接新年的大城市,澳洲聞名全球的兩大地標都座落於此,除了充滿人文藝術氣質的雪梨歌劇院,另一個就是以令人嘆為觀止的炫麗煙火秀迎接新年的雪梨港灣大橋,每年吸引數以百萬計、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觀光客,這兩大地標同時也是每年赴澳旅遊的十萬台灣觀光客必定造訪之處。這座被雪梨人暱稱為“大衣架”的港灣大橋,是全世界第一大的鋼鐵單孔拱橋。從萌芽、設計、興建到完工,前後花費了約100多年;於1924年破土興建,1932 年3月19 日竣工通車。全長503公尺,橋身長度1149公尺,寬49公尺,重52,800噸,從海面到橋面高58.5公尺,從海面到橋頂高達134公尺;劃分八個車道,二條火車鐵軌,一條自行車道以及一條人行道,橫跨整個海港,連接雪梨南北二岸。在 30 年代的條件下,這樣一個在大海上凌空架起單孔拱橋的建築工程,是相當罕見的,是當年全世界最長、最寬也最重的拱橋工程。完工後的雪梨港灣大橋像一道橫貫海灣的長虹,巍峨俊秀,氣勢磅礡,與舉世聞名的雪梨歌劇院隔海相望。不僅紓解了雪梨的交通,現在更成為欣賞雪梨美景和拍攝雪梨歌劇院的最佳地點,而攀爬港灣大橋更成為近年來熱門的旅遊活動。

1930年在這個偉大的建造工程進行之際,當年在業餘攝影圈裡非常活躍的亨利莫勒以其堅定的毅力,奇蹟式地說服總建築師讓他進入工地裡的每一個角落,用他的相機去記錄工程的珍貴畫面。二年之間,他完成了數百張照片,相當於用一台新的小型攝影機來拍攝一部紀錄片。1932年,雪梨港灣大橋在全民歡欣鼓舞,舉國歡騰的熱烈慶賀中正式竣工,現場聚集了近百萬的民眾,來見證這個歷史性的一刻,而亨利莫勒就在此刻完成他生前最後一個令人驚嘆的作品。

而位高雄市中心的愛河現有21座橋及6座人行橋。隨著美綠化的整建,河上的橋也完全改觀,日夜各擁風情。除了功能上作為連接兩地的交通要道,每座橋個別展現出的獨特個性、地緣關係,以及與眾不同的美感,宛若愛河耀眼的腰帶,讓水岸城市景觀更完美體現。

高雄市新聞處表示,民眾可透過此次展覽欣賞到愛河沿岸各橋在近幾年整治及景觀改造後的美麗風貌,以及令人讚嘆的雪梨大橋的建築工程珍貴難得的歷史鏡頭,這些人車川流的橋樑,連接河的兩岸,更時時刻刻串起高雄市民的心情與記憶。同時藉由這個活動,加強澳洲和台灣兩地的文化交流。

【註】已故澳洲攝影大師-亨利莫勒HENRI MALLARD

生於西元1887年•澳洲雪梨 卒於西元1967年•澳洲雪梨

1900年至1952年間,亨利莫勒任職於雪梨的哈林特森攝影供應社﹝Harringtson’s photographic supplier﹞,也就是後來的柯達公司,他負責提供技術上的建議給許多攝影人,並大力協助澳洲攝影的發展。1913至1916年之間,他負責管理哈林特森攝影供應社的墨爾本分部,於1917年參加雪梨攝影會(Sydney Camera Circle),並且定期協助新南威爾州的攝影協會(Photographic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莫勒是個在業餘攝影圈裡非常活躍的參展人和教師,但他卻從來沒有從事專業攝影。他最著名的攝影作品就是雪梨港灣大橋的靜態建築記綠照片和紀錄片。

Born Sydney 1887 Died Sydney 1967

Worked for Harringtson’s photographic supplier in Sydney (later Kodak Pty Ltd) throughout his career (1900-1952), offering technical advice to many photographers and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n photography. Managed the Melbourne branch of Harrington’s 1913-16. Joined the Sydney Camera Circle in 1917 and regularly assisted the Photographic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Mallard was an active exhibitor and teacher in amateur photography circles, but never worked as professional photographer. Best known for his stills and documentary film of the building of the Sydney Harbour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