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05年09月21日
澳洲電影十月襲捲台灣 邀您品酒看片遊澳洲
十一部好片躍上大螢幕 即日起開始預售
繼去年澳洲電影節風光落幕後,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再度於今年十月偕同長春戲院舉辦2005澳洲電影節,精選十一部優秀的澳洲電影,包含揚名國際的得獎電影及從未在台灣上映過的影片,將提供台灣民眾一場豐富精采的澳洲電影文化饗宴,感受來自南半球的獨特人文氣息
媒體試片會《浮生Floating Life》
此次媒體試片會放映的是1996年的《浮生》,是知名華裔導演羅卓瑤移民澳洲後的第一部作品,描寫一個香港家庭移民到澳洲的故事,藉由家族中各成員在移民之後不同的心境來表達出香港人對於自身民族認同的困境及失落。該片不僅獲得金馬獎最佳音樂和其他七項大獎提名,也榮獲國際知名大獎並參展國際知名影展。獲得澳洲政府的資助完成《浮生》,甚至被選為澳洲的文化推展影片之一,代表澳洲至世界各地從事外交之旅。「很多人只從移民的層次來討論《浮生》,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人存在的短暫,在無根的社會如何生存,眼光放遠點,人都有大限,都有完結。」羅導演說,她在澳洲找到了新的創作力,「雖然不知道可以走到哪裡去,但這是我們的旅程,也希望這是觀眾和我們一起走的旅程。」
前衛的澳洲電影工業
澳洲的製片和演員一如既往地為工作而奔波於國內外,這對他們已經是家常便飯。澳洲導演彼得維爾(Peter Weir)的作品《怒海爭鋒Master and Commander》根據派翠克奧布萊恩的航海小說成功改編而成,而彼得維爾不過是2004年在國際上大獲成功的眾多澳洲人士之一。大批澳洲知名人士已在澳洲國內外為自己開闢了電影生涯,如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梅爾吉伯遜(Mel Gibson)、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傑夫瑞諾許(Geoffrey Rush)、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娜歐米華茲(Naomi Watts)和東妮柯萊特(Toni Collette)等知名國際巨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以澳洲為大本營的紐西蘭導演珍康萍(Jane Campion)和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演員獎的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亦是如此。對於僅在70年代初開始有政府資金拯救的澳洲電影工業來說,能有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但是,穩定的票房收入對於澳洲本土電影來說仍然是有距離的。在過去的一年中,有關如何才能以最佳方式對電影業進行投資和市場推廣的爭論更趨白熱化。為增強電影組合多元化的宗旨,2003年後期起,電影業的主要資方—澳洲電影融資公司(Film Finance Corporation)制定了嶄新的計畫,幫助促銷那些可能會因商業預售成績不理想,導致擱淺而無法繼續完成的優質作品。例如,才華橫溢的澳洲新銳導演兼作家-凱特休蘭的第一部劇情片《Somersault我行我愛》在2004年坎城影展首映時贏得好評如潮,令人為之振奮。然而儘管《我行我愛》獲得了澳洲電影學院獎的13項大獎,但其票房收入仍然令人失望。資金和銷售困難是澳洲與台灣電影業相同的老問題。好消息是,即將展開的澳洲電影節和甫於7月初落幕的台北電影節,都不約而同的收錄這部高評價的優質電影,民眾可以把握機會來欣賞。
澳洲電影真正的轉捩點應該算是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誕生了所謂的“古怪quirky”澳洲喜劇。《Strictly Ballroom舞國英雄》(1993)、《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沙漠妖姬》(1994)和《Muriel’s Wedding妙麗的春宵》(1995)等影片,證明澳洲電影製作已獲得新的活力和幽默。
最近幾年,獲得出人意料成功的影片還有《Lantana愛情無色無味》(2001),該片是雷勞倫斯純熟精緻的劇情作品,在國際上相當成功,去年的澳洲電影節也曾收錄此片。還有今年再度收錄的《Japanese Story日本物語》(2003),片中東妮柯萊特扮演的澳洲地質學家在返回澳洲內陸時與一位日本商人產生了一段羅曼史。描述原住民主題和人物的澳洲影片也在近年來急劇增加中。最成功的影片如:菲力普諾伊斯(Phillip Noyce)的《Rabbit-Proof Fence孩子要回家》(2002),此片改編自真實的故事,描述作者母親當年身處“被竊奪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的經歷,?述了早期澳洲原住民孩子被白人強行從其家庭中帶走,以同化進入白人社會的故事,此片也被選為本屆電影節的開幕片。影展中的原住民議題電影還有從未在台放映的《The Tracker追蹤者 》。
澳洲電影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一方面是澳洲擁有世界級的製片環境和後製的技術,已發展到能夠完成在規模和複雜程度如《Matrix駭客任務》(1999)、《Mission Impossible II不可能的任務II》(2000)、《Moulin Rouge紅磨坊》(2001)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Star Wars星際大戰》系列的最新一集《Attack of the Clones複製人全面進攻》 (2002)等大片的製作。另一個令澳洲電影未來相當樂觀的原因是,二、三十歲左右的電影製片人才已嶄露頭角。他們中的許多人畢業於澳洲電影、廣播和電視的專業學校,他們以出奇低的成本製作了集娛樂和藝術於一身的優質劇情影片。澳洲政府在1970年代初開始大幅投資電影業,特別成立了兩所專業學院,一所是專門訓練電影人才的學校-澳洲影視學院(The Australian Film, Television and Radio School),提供一流的教育環境給有意進修電影、廣播、數位媒體及相關工業的人才,有超過百分之95的畢業生能在這個行業成功地就業。該所學院以訓練拍片導演出名,畢業生包括知名澳洲導演:珍康萍、及菲利普諾伊斯、保羅霍根(Paul Hogan)…等。另一所為國立戲劇藝術學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Dramatic Art),畢業生包括梅爾吉勃遜、凱特布蘭琪等。
其他收錄於本屆電影節的片單還包括:描述8歲的艾美如何藉由藝術治療走出目睹父親身亡的《Amy艾美的世界》;金錢、道德、權利拉鋸的視覺美學電影《The Bank錢線對戰》;獲得澳洲電影獎八項提名的性感喜劇《Better Than Sex三夜情》;還有同志議題的電影《Head On窗外有男天》和羅素克洛主演的《The Sum of Us他不怪,他是我兒子》;獲得澳洲影評人協會最佳原創劇本及最佳男配角獎的《Mullet 魚男》。
澳大利亞商工辦事處代表華適文(Steve Waters)指出,「常常有台灣朋友告訴我們,澳洲電影很不錯,可惜在台灣看到澳洲片的機會不多,這是我們籌辦本電影節的主要動機。澳洲電影是深入了解澳洲景觀,生活方式,及它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一個重要媒介。這個電影節將有機會引領台灣民眾更深入了解澳洲,並進一步加強雙方在電影教育及製作方面的合作。」澳大利商工辦事處也計劃在未來,能結合澳洲與台灣相關單位的力量,建立一個澳洲電影的知識網絡,讓喜歡澳洲電影的台灣民眾,可以方便取得相關資訊。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澳洲電影節主視覺是以澳洲獨有的蓬草樹(Xanthorrhoeaceae)為主題,包含了澳洲代表性地標的艾爾斯岩、隨處可見的路標,以強烈對比的桃紅和草綠色來表現澳洲獨特而鮮明的人文氣息。
本屆電影節將於九月中開始進行網路及戲院套票預售。凡參加澳洲電影節及系列活動,就有機會獲得100瓶百大澳洲最好喝的J.J.馬克威廉葡萄酒及長榮航空澳洲來回機票。為搶搭3G熱潮,今年特地與中華電信獨家合作在3G手機上可以欣賞澳洲電影節預告片,點選路徑為:emome手機網->影視->強片預告。豐富精彩的系列活動,將提供民眾一場迴線以南,獨特而新奇的澳洲電影文化饗宴。